焦点日报:造假大厂经验顺利入职,“完美应聘者”骗取企业底薪5000万
2023-05-10 11:01:04   人民网

“金三银四”招聘旺季,既是求职者找工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企业招揽贤才的关键时期。然而,却有不法分子虚构自身互联网大厂经验,扮演“完美应聘者”,实际入职后不仅毫无业绩,甚至被爆出在多个企业同时就职。


(资料图)

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套路应聘”诈骗案。经查,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学历和履历,骗取企业底薪,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元。目前,53名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落网。

伪造“完美履历”骗薪5000万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1月,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报案称,去年招聘入职8名新员工在职期间在其他公司入职领取底薪。

据了解,应聘时,8人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经手的大厂项目和优质客户名单。然而入职3个月内,8名新员工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业绩收益,应聘时声称能接洽的优质项目全部夭折,最终公司以业绩未达标将其辞退。后来,一名员工在公司群误发一张其他公司的离职证明引起了公司负责人的注意,8人同时入职两家公司事件曝光,负责人遂向警方报案。

图:警方查处的相关伪造假材料的物品

来源:网络

警方调查发现,8人背后隐藏着一个“职业骗薪”犯罪团伙。他们根据企业招聘需求,伪造个人学历、工作履历、银行流水、离职证明、过往业绩等应聘材料,将团伙成员包装成为“高学历、高能力”的“完美应聘者”。并在应聘时,虚构大厂工作经历和项目经验,骗取招聘者信任,获得劳务合同。在职期间,为了延长在职时间,犯罪分子甚至雇佣群众演员冒充客户,假意与公司签订投资意向书,借此达到骗取底薪的目的。警方调查显示,有团伙成员一个月入职公司达到15-20家,每个月骗到的薪资在15万到20万元。

犯罪团伙先后诈骗300余家企业,涉案金额达到5000多万元。目前,5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企业用工不规范给骗子可乘之机

每年招聘季,花式招工骗局层出不穷,侵害求职者合法权益。但应聘者诈骗用人单位的情况并不多见。有网友表示不解:“这么高的薪资,有真材实料的却被挑三拣四,完美造假的反而顺利入职”;还有人要求开应聘培训班:“开个大学生毕业就业培训班多好”“建议开个简历撰写、面试经验分享的培训班”;有网友认为,被骗公司实属罪有应得:“不做背调吗”“公司没有依法缴社保,只能说恶人自有恶人磨。”

图:网友评论

来源:网络

纵观这些被骗企业,用工不规范的情况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首先,企业未担起查核责任。招聘是双方双向选择的结果。应聘者向企业提供真实个人履历信息,以获取得企业认可。企业有责任对求职者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求证应聘者是否符合岗位需求。

其次,企业未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给自身埋雷。该案件中,部分企业未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保,而企业规避社会保障责任的行为,看似减轻用工成本,实则贪小便宜吃大亏。

最后,暴露部分企业的考评机制漏洞。案件中,团伙成员一个月入职近20家企业,没有企业发现疑点,透露出企业考评机制的不合理。

求职者诚信尽职企业遵守法律规则

招聘是应聘者和企业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应履行应尽的职责,共同构建构建一个权责对等的求职市场。

对于求职者而言,诚信入职。事实上,美化简历并非新鲜事。简历是招聘的敲门砖,许多求职者为了能够顺利入职,会对个人简历进行美化包装,以达到用人公司招聘要求。随着求职者对提高简历质量需求日益增长,简历优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甚至催生“简历精修师”这一新型职业。但一切美化包装应基于事实基础,而非捏造虚假的“完美履历”。履历造假不仅是职业道德问题,情节严重者还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人民数据研究院建议,求职者应以诚信为首,简历可以在形式上美化,词句上适当优化,突出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建立完善用人制度。企业做好求职者新员工信息查验、内容考核等工作,不错过优秀人才,也避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该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企业责任,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保等。

关键词:

上一篇:当前热门:从“网红”到“长青” 小小一碗螺蛳粉是如何实现产业进阶的?
下一篇:最后一页